如何撰写高质量财务报告,关键要素与最佳实践

Rita 50 2024-12-20 编辑

一、引言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对于企业而言犹如一盏明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对企业决策产生着深远影响。

首先,高质量财务报告是企业经营状况的最直观展现。它如同企业的 “说明书”,能清晰地反映企业所有生产经营活动、资金安排及使用情况,还有利润产生情况等,让企业管理者、股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可以全面了解企业的运营状态,知晓哪些业务板块发展良好,哪些环节存在不足,进而为后续决策提供基础依据。

其次,从对企业决策的影响来看,它能辅助管理者进行多方面的重要决策。例如,通过分析偿债能力相关数据,管理者可以判断企业能否按时偿还债务,合理安排债务结构,决定是否需要进行新的融资或者调整现有还款计划;对盈利能力的分析,能帮助明确哪些产品或业务是盈利的核心驱动力,哪些处于亏损状态需要改进或者舍弃,从而调整经营策略;而营运能力的分析,则有助于把握企业资产的运营效率,像资金周转速度、存货周转率等,促使管理者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整体运营效益。

再者,对于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如投资者和债权人,高质量财务报告是他们评估企业价值、决定是否投资或者放贷的关键参考。投资者希望通过报告了解企业的获利潜力,判断自己的投资能否获得可观回报;债权人则更关注偿债能力,以确保放出的款项可以按时收回。

总之,高质量财务报告是企业在市场中稳健前行、做出科学决策的有力保障,关乎着企业的生存与长远发展。

 

二、财务报告的关键要素有哪些

 

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包含多个关键要素,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呈现出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以下是这些关键要素的具体介绍:

 

1. 资产

 

资产是指由于过去事项所产生而由主体控制的、预期会导致未来经济利益流入主体的资源。例如企业拥有的厂房、设备,这些属于固定资产,能够在未来持续助力生产经营活动,创造价值带来经济利益流入;还有像存货,其销售出去后会转化为现金流入企业;另外,专利权、商标等无形资产,虽无实物形态,但同样能通过授权使用等方式为企业带来收益。需要注意的是,资产并不一定要求具有所有权,比如承租人融资租入设备,即便未取得该租赁资产的所有权,只要受承租人控制,仍可作为资产确认。而且,发生支出和形成资产之间没有必然的同时性,接受捐赠的资产并非源自主体的支出,但符合资产定义也应确认为资产,而处于研究阶段的支出,因无法确定未来经济利益流入,就应确认为费用而非资产。

 

2. 负债

 

负债是主体由于过去事项所产生而由主体承担的现时义务,该义务的履行预期会导致具有经济利益的资源未来流出主体。像应付账款,是企业因购买商品、接受劳务等业务而应付给供应商的款项,这是基于约定产生的既定义务;应付职工薪酬中的离职后福利,是基于惯例或习惯所产生的推定义务;还有售后服务中为已过保修期的产品承担免费维修,属于基于商业公平考虑产生的公平责任,这些都是负债的体现形式。有些负债的金额不是确定的,需要采用估计的方法计量,比如产品保修期内的保修义务,要作为预计负债进行核算。

 

3. 权益

 

权益是指主体资产扣除主体全部负债以后的剩余权益。当主体为营利企业时,权益称为所有者权益。它由多个部分构成,比如股本是企业所有者通过购买股票所投入的资本,代表着所有者对企业的所有权;资本公积是企业从非营运活动中获得的资本增值,像股票溢价、资产重估等形成的部分;盈余公积是企业从盈利中积累的未分配利润;还有未分配利润是企业盈利后暂未分配给股东的利润,可用于再投资或后续分配等。权益中设置公积金,如留存收益分拨的公积金(盈余公积)和反映资本保全调整的公积(资本公积),能对主体动用权益或擅自进行分配加以限制,避免使用者在决策时对权益分配过度担忧,并且财务状况表列示的权益金额(企业报表中的所有者权益金额)取决于资产与负债的金额。

 

4. 收益

 

收益是指因资产流入、资产增加或是负债减少而引起的权益增加,但不包括与权益所有者出资有关的权益增加,它涵盖了收入和利得两方面。收入是源自主体经常性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收益,常见的如销售存货的收入、租金收入、利息收入等。利得则除收入之外的收益,可能源自主体的经常性经济活动,也可能源自非经常性经济活动,例如处置非流动资产所产生的收益(营业外收入)、金融工具持有期间的未实现而因公允价值变动所产生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或其他综合收益)等,利得会根据不同情形在利润表和其他综合收益表中分别列示,且通常以减除损失后的净额列示。

 

5. 费损

 

费损是指因资产流出、资产消耗或是发生负债而引起的权益减少,但不包括与对权益参与者分配有关的权益减少,包括费用和损失。费用是源自主体经常性经济活动所产生的费损,像销售存货的成本、工薪支出、折旧等都属于费用范畴。损失则是除费用之外的费损,同样可能源自主体的经常性经济活动,也可能源自非经常性经济活动,比如处置非流动资产所产生的费损(营业外支出)、金融工具持有期间的未实现而因公允价值变动所产生的费损(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或其他综合损失)等,损失也会根据不同情形在利润表和其他综合收益表中分别列示,且通常以减除利得后的净额列示。

以下用表格形式对上述关键要素进行简要概括:

关键要素
定义及主要内容
资产
过去事项产生,受主体控制,预期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流入,包含固定资产、存货、无形资产等,不一定需有所有权
负债
过去事项产生,主体承担现时义务,履行会致资源流出,有既定义务、推定义务、公平责任等形式,部分需估计计量
权益
资产扣除全部负债后的剩余权益,营利企业中称所有者权益,含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
收益
资产流入、增加或负债减少引起的权益增加(不含所有者出资相关),含收入和利得,按不同情形列示
费损
资产流出、消耗或发生负债引起的权益减少(不含权益分配相关),含费用和损失,按不同情形列示

 

三、撰写高质量财务报告的最佳实践

 

 

1. 因人而异写作,满足不同层次阅读者需求

 

了解报告阅读对象及分析范围是撰写高质量财务报告的首要步骤。由于不同阅读对象的专业背景和信息需求各异,报告的写作方式也应有所不同。

例如,若报告是提供给财务部领导,因其具备专业知识,可以采用相对专业化的表述,运用专业术语和详细的数据分析来展现内容;而要是提供给其他对财务专业较为陌生的部门领导,就需要力求通俗易懂,将复杂的财务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语言,通过举例、类比等方式进行说明。

同时,针对不同分析范围,分析内容的详细程度也要相应调整。如果分析的范围是某一部门或二级公司,那么可以把分析的内容写得稍细、具体一些,以便更精准地呈现该局部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但要是分析对象是整个集团公司,文字分析则要力求精练,抓住几个重点问题深入剖析即可,避免面面俱到却又重点不突出,让阅读者能快速把握关键信息。

 

2. 领会读者信息需求

 

要撰写出契合需求的高质量财务报告,充分领会读者(尤其是领导)对信息的需求至关重要。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出现财务人员辛苦撰写的报告内容繁多,却未能命中领导真正想了解的信息的情况。

这就要求财务分析人员要多与领导进行沟通,主动去捕获他们 “真正需要的信息”。比如,通过定期的会议交流、专项汇报等形式,提前了解领导关注的重点方向,是更侧重于成本控制情况、盈利水平变化,还是资金周转效率等方面,进而有针对性地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使报告内容能切实为领导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3. 具备清晰框架和分析思路

 

一份高质量的财务报告需要有清晰的框架和分析思路,这能让阅读者迅速抓住重点,理解报告核心内容。

财务报告的框架通常应涵盖报告目录、重要提示、报告摘要、具体分析以及问题重点综述及相应的改进措施等部分。“报告目录” 如同导航,清晰告知阅读者本报告所分析的内容及所在页码;“重要提示” 主要针对本期报告新增内容或须重点关注的问题提前说明,引起领导高度重视;“报告摘要” 则是对本期报告内容的高度浓缩,做到言简意赅,同时标明具体分析所在页码,方便领导查阅。“问题重点综述及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方面跟踪汇报上期报告问题执行情况,另一方面对本期报告 “具体分析” 部分揭示的重点问题集中阐述,加深领导印象。

而 “具体分析” 部分作为核心,其分析思路更是关键。例如某集团公司下设四个二级公司且都为制造公司,其财务报告的分析思路可以是:总体指标分析 — 集团总部情况分析 — 各二级公司情况分析,在每一部分里,按本月分析 — 本年累计分析展开,再往下按盈利能力分析 — 销售情况分析 — 成本控制情况分析展开。如此层层分解、环环相扣,各部分间及每部分内部都存在紧密的勾稽关系,能系统且有条理地呈现公司财务状况。

 

4. 与经营业务紧密结合

 

撰写财务报告不能仅仅局限于数据罗列和分析,一定要与公司经营业务紧密结合起来。如果财务人员不了解业务背景,闭门造车,就容易陷入就数据论数据的被动局面,所得出的分析结论往往也缺乏实际价值,甚至可能误导决策。

实际上,每一个财务数据背后都蕴含着生动的业务活动,像费用的发生、负债的偿还、资产的增减等。财务分析人员需要通过深入了解业务,凭借对财务数据敏感性的职业判断,去洞察经济业务发生的合理性、合规性,这样写出来的分析报告才能真正揭示业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业务部门提供有用的决策参考,确保财务报告与公司经营实际紧密相连,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5. 运用合适分析手法

 

在撰写财务报告时,运用合适的分析手法是关键所在,这有助于深入挖掘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一方面,要遵循差异 — 原因分析 — 建议措施原则。不能仅仅停留在反映财务数据的差异上,更要深入分析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比如是市场环境变化、内部管理问题还是其他因素导致的,然后基于原因分析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措施,真正担当起 “财务参谋” 的角色,切实提高报告的实用性和价值。

另一方面,可采用交集原则和重要性原则并存的手法来揭示异常情况。例如在分析各驻外机构某月费用控制情况和工作效率时,以 “人均差旅费” 作为评价指标之一,运用比较分析法(本月与上月比较)从增长额(绝对数)、增长率(相对数)两方面比较,分别找出费用增长前十位(定义为集合 A)及增长率前十位(定义为集合 B)的驻外机构,定义集合 C = A∩B,集合 C 中的驻外机构就是重点分析对象之一,这体现了交集原则;但交集原则可能无法涵盖全部费用异常的驻外机构,所以同时要运用重要性原则,始终抓住重点问题进行分析,让报告更具针对性和深度。

 

四、表格展示关键要素对比

 

以下通过表格形式,对财务报告中的关键要素进行更详细的对比展示,以便更清晰直观地把握它们各自的特点及相互间的区别:

要素名称
定义
特点
确认条件
计量属性及示例
资产
由于过去事项所产生而由主体控制的、预期会导致未来经济利益流入主体的资源
不一定有实物形态和所有权,产生自过去经济事项
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历史成本(如购置固定资产按实际支付价款入账)、重置成本(如盘盈固定资产按重置价值入账)、可变现净值(常用于存货期末计量)、现值(如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收款销售商品对收入的计量)、公允价值(如交易性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
负债
主体由于过去事项所产生而由主体承担的现时义务,该义务的履行预期会导致具有经济利益的资源未来流出主体
可以是既定义务、推定义务或公平责任,金额可能需估计
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一般按实际发生额入账(如应付账款按实际应支付的金额计量),部分需估计金额(如预计负债按履行相关现时义务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计数进行初始计量)
权益
主体资产扣除主体全部负债以后的剩余权益
设置公积金限制主体动用权益或擅自分配
取决于资产与负债的确认与计量结果,依据所有者投入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核算确定
股本按股票面值及发行股数确定,资本公积根据资本溢价等形成情况计量,盈余公积按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比例计量,未分配利润为历年累积的留存利润
收益
因资产流入、资产增加或是负债减少而引起的权益增加,但不包括与权益所有者出资有关的权益增加
包括收入和利得,可能源自经常性或非经常性经济活动
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收入需满足日常活动形成、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等条件;利得需符合相应的会计准则规定)
收入按合同约定或销售等业务实际发生金额计量(如销售商品收入按售价扣除商业折扣等后的金额确认),利得根据不同情况按处置资产的净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等计量(如处置固定资产利得为处置价款扣除账面价值等后的差额)
费损
因资产流出、资产消耗或是发生负债而引起的权益减少,但不包括与对权益参与者分配有关的权益减少
包括费用和损失,可能源自经常性或非经常性经济活动
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费用需满足日常活动发生、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等条件;损失需符合相应会计准则规定)
费用按实际发生额或按一定的分配方法计量(如生产成本按料工费归集分配后计量,折旧费用按规定的折旧方法计算计量),损失根据不同情况按处置资产的净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失等计量(如自然灾害导致的存货损失按账面价值扣除残料等后的金额确定)

 

五、结论

 

撰写高质量财务报告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关键环节,把握好关键要素并遵循最佳实践,能让报告真正发挥作用,助力企业决策与发展。

关键要素涵盖了资产、负债、权益、收益、费损等方面,它们从不同角度呈现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理解各要素的定义、特点及确认计量等内容,是构建高质量报告的基础。例如,资产不仅包括常见的固定资产、存货,还涉及无形资产等,其确认需考虑经济利益流入及成本价值可靠计量等条件;负债有着多种形式,部分还需进行估计计量。

在最佳实践上,要充分考虑报告阅读对象的差异,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无论是对专业的财务部领导,还是其他专业知识相对薄弱的部门领导,都能提供契合其理解的内容。领会读者信息需求也至关重要,通过与领导等相关人员积极沟通,明确重点关注方向,使报告有的放矢。同时,搭建清晰的框架、具备合理的分析思路,让报告层次分明、逻辑严谨,方便阅读者快速抓取关键。

 

如何撰写高质量财务报告,关键要素与最佳实践

上一篇: 如何提升财务透明度以增强投资者信心?财务数据背后的故事与数字之间的冲突,投资者应该如何解读?
相关文章
Baidu
map